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有人称其71%的领土被强行瓜分,那些未曾参战的国家反倒从中获利颇丰。
究竟谁是赢家?谁又栽了跟头?这场“瓜分盛宴”,远比战场交锋更为残酷。
土耳其遭受的并非简单的失败,而是如同凌迟般的宰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完全落幕,奥斯曼帝国便已沦为待宰羔羊。
1918年10月,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形同主动投降。然而,停战不过是个幌子,真正令土耳其元气大伤的,是两年后那份《塞夫尔条约》。
这份条约,被视作“奥斯曼帝国的死亡证明”。当时的统治者毫无谈判资本,只能被迫签字。
条约内容惨不忍睹:
叙利亚、黎巴嫩划归法国;伊拉克、巴勒斯坦交由英国托管;色雷斯、伊兹密尔割让给希腊;安塔利亚及土耳其南部港口由意大利染指;甚至亚美尼亚和库尔德人也被许诺可以建国。
这并非战败赔偿,而是将整个国家肢解成碎片,任人分食。
极具讽刺的是,条约中几乎没有一处允许土耳其自主掌控,就连海峡也交由国际委员会管理。伊斯坦布尔虽得以保留,但其水域控制权也要受制于人。
有些国家从未在安纳托利亚战场上露面,却在瓜分土地时一个都没落下。他们并非在惩罚土耳其,而是争先恐后地抢夺肥肉。
英国最为精明,它攫取了美索不达米亚,即如今的伊拉克和科威特,再加上巴勒斯坦和约旦,直接掌控了波斯湾的能源咽喉。
法国虽战后实力衰退,却也捞到了叙利亚和黎巴嫩。这两地是中东通往地中海的跳板,早已被法国觊觎。
希腊嘴上喊着民族统一,实则觊觎小亚细亚的富庶土地。条约一经签署,希腊便立即派兵接管伊兹密尔,甚至企图跳过公投程序。
更值得玩味的是意大利,它虽表现低调,手却伸得很长。条约默许其控制安塔利亚和爱琴海南部港口,甚至染指多德卡尼斯群岛。
当时奥斯曼的地图,活像被猛兽啃噬后的骨架。中央政府眼睁睁看着土地被一条条写入条款,一块块划分出去,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更为残酷的是,协约国从未打算让奥斯曼保留一块完整的土地。战争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重新划分中东版图。
在这一点上,他们比枪炮更为高效。一句“民族自决”,便能为库尔德人和亚美尼亚人勾勒出“梦想中的边界”,却全然不顾土耳其的内部局势。
有人统计,《塞夫尔条约》使奥斯曼丧失了超过七成的疆土。尽管没有官方文件明确记载“71%”这一数字,但从地图上看,安纳托利亚仅剩中部高原的核心地带。
这份条约既未征求土耳其人民的意见,也未给土耳其任何回旋的余地。
它所做的,只是将一个千年帝国的遗产,尽数装入西方列强的口袋。
谁获利最丰?谁只是浅尝辄止? 提及一战战败国,有人认为德国最为凄惨。但细观地图便知,奥斯曼才是真正“原地消失”的那个。
而在这场“遗产分割大会”上,几个大国吃得满嘴流油,脸上还挂着得意的笑容。
英国是当之无愧的赢家。早在战争期间,英国就暗中敲定了《赛克斯 - 皮科协定》,与法国划分好了势力范围。
伊拉克到手;约旦、巴勒斯坦也归英国托管;更不用说早已间接掌控的科威特。
这些地区在当时虽尚未发现石油,但英国已看中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波斯湾、苏伊士运河、中东腹地,都插上了英国的旗帜。
英国人深知,占据通道比占据油井更为划算。它将手伸进了东西方的交通咽喉,未来帝国的贸易需依靠这条命脉运转。
法国虽不如英国激进,却也不甘落后。叙利亚和黎巴嫩本就被法国视为文化延伸地,战争胜利后便立刻派兵进驻。
表面上是为了稳定中东局势,实则是为了抢占地中海东岸的势力范围。
法国还获得了一块“安纳托利亚东南区”,但实际控制有限,就连运送兵力都困难重重。
不过叙利亚对法国至关重要,它是整个地中海东线的关键跳板,一旦失守,法国在北非的殖民体系便会动摇。
希腊则是“敢吃却咽不下”,它获得伊兹密尔控制权后,自信心极度膨胀,甚至在土耳其西岸推进数十公里,梦想着“重建拜占庭”。
结果却激怒了凯末尔。希腊军队过度深入,粮道拉长,后勤崩溃,反而被土耳其军队一举击溃。最终不仅丢失了伊兹密尔,百万希腊裔还被迫大规模迁徙。
这口“肉”,吃下去满是腥气,吐出来还带着血。
最可怜的是意大利。当初在战争中表现平平,却在条约中分得不少好处。多德卡尼斯群岛划归给它,安塔利亚周边也分得了一些土地,可问题是土耳其并不承认。
凯末尔崛起后,直接推翻《塞夫尔条约》,意大利根本无力反抗,只能悻悻撤军。
原本计划给亚美尼亚和库尔德人建国的方案,最终一个也未能实现。亚美尼亚刚独立就被苏联接管,库尔德斯坦则连“名义上的领土”都没有。
他们不过是被大国当作棋子,用完“民族自决”的口号后,便被弃之如敝履。
说到底,《塞夫尔条约》并非为了“世界和平”,而是为了让“胜利者吃干抹净”。
而土耳其之所以没有彻底覆灭,并非有人手下留情,而是因为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站了出来。
阿塔图尔克实现翻盘,列强未曾料到还有这一招 没人能想到,一个濒临亡国的国家,竟能从绝境中爬起并予以反击。
1920年,《塞夫尔条约》公布之日,西方各国在议会中欢呼雀跃,英国议员甚至宣称:奥斯曼的时代彻底终结了。
然而,就在这份文件印发几天后,在安卡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另一场战争的筹备已然开始。
穆斯塔法·凯末尔,这位被奥斯曼政权开除军籍的军官,开始联合各地残余将领、部族首领、退役士兵和知识分子,在安纳托利亚组织“民族大议会”。
他们不承认伊斯坦布尔政府,更不承认《塞夫尔条约》。凯末尔公开宣布:这份条约无效,土耳其人要靠自己收回国家。
1921年至1922年,是土耳其独立战争的高潮时期。
对外,他们先是与法国人“谈判”,凭借战术压力迫使法军从叙利亚边境退让,签署了《安卡拉协定》。法国撤军,意味着承认安卡拉政府的合法地位。这是凯末尔走出的第一步棋。
对内,凯末尔废除苏丹制度,将军权、财政权、立法权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无人能够左右安卡拉的决策方向,即便是昔日的奥斯曼王族,也只能缄口不言。
最关键的一战发生在1922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萨卡里亚河击溃希腊远征军,彻底夺回伊兹密尔。
这场战役打得血流成河,但胜利的消息传来,整个安纳托利亚都沸腾了。
凯末尔将希腊军队赶入大海,希腊全国因此陷入政变,总理辞职,国王退位。
英国人懵了,他们的希腊盟友全线溃败,法国和意大利早已无心恋战,没人愿意为那份条约动真格。
凯末尔趁热打铁,联合苏联,在国际上提出:重启谈判,废除《塞夫尔条约》。
西方列强不得不坐下来与安卡拉政府谈判。
1923年7月,《洛桑条约》在瑞士签署,取代了三年前那份耻辱的合约。
这一次,土耳其人坐在谈判桌前,不再是被动听命的失败者,而是手握武器的谈判者。
《洛桑条约》内容一经公布,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土耳其收回了安纳托利亚全部本土,废除外国特权,取消托管区域,控制海峡,彻底废除对奥斯曼财产的控制计划。
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唯一一个通过战争推翻并重新谈判战后合约的国家。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欧洲,因为它打破了“胜者书写历史”的潜规则。
凯末尔不仅赢回了土地,更赢回了民族自信。
这场分赃盛宴背后的真相,谁该感到尴尬? 回望这段历史,西方人嘴里说着“战后秩序”,实则干着“殖民分赃”的勾当。
《塞夫尔条约》的草拟者,自始至终都未考虑土耳其人民的意愿。
他们按照自己的逻辑,将土地分割成块,谁的军事实力强,谁就能分得更多。
然而,吃着吃着,就有人被噎住了。
英国拿下伊拉克后,遭遇了激烈抵抗,三年内爆发数十次起义,耗费巨大。
法国在叙利亚的统治也并不顺利,1925年德鲁兹人暴动几乎使整个地区失控。
希腊因出兵土耳其彻底失败,政局陷入震荡,还导致小亚细亚百万希腊人被驱逐,造成人道危机。
意大利则一无所获,就连多德卡尼斯群岛都被强行收回。
就连原本渴望建国的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也沦为了最大的牺牲品。在列强眼中,他们不过是“临时盟友”,而非拥有主权的主体,一旦条约谈妥,便被弃之如敝履。
所谓的“民族自决”,实则只适用于西方所支持的民族。
凯末尔反击成功后,这套游戏规则彻底失去了效力。
土耳其是首个挺身而出对抗《凡尔赛体系》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真正扭转了战败条约的国家。
这让后来的德国、意大利、日本都看到了“通过反抗改变命运”的途径,也为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埋下了隐患。
但这并非土耳其的过错。
这是一战后不公平、不稳定的世界体系总爆发的结果。
当一个帝国覆灭时,真正能够守护其疆土与人民的,从来不是签约的笔,而是反抗的枪。
每一次所谓“分裂的合法性”,本质上都是强权的胁迫。
土耳其用一场胜利向世界证明,即便是战败国,也有资格重新谈判条件。
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在线配资平台注册,配资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