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这片被诅咒的土地,再次被战火的阴影笼罩。2025年6月24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Israel Katz)以伊朗“违反停火协议”为由,悍然宣布恢复对德黑兰的猛烈空袭。这一声明,如同引爆了一颗深埋已久的定时炸弹,瞬间将脆弱的地区和平炸得粉碎。
究竟发生了什么?停火协议生效仅仅数小时,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警告双方“现已生效,切勿违反”,以色列军方却突然宣称侦测到伊朗向其发射弹道导弹。尽管伊朗国家电视台迅速否认,并称相关消息“假的”,但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Bezalzal Smotrich)已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平台发帖叫嚣“德黑兰颤抖吧!”。在此之前,以色列空军已在23日晚至24日凌晨对德黑兰数十个军事目标投下百余枚导弹,打击了伊朗国防研究与创新组织及武器生产基地。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同期更是“火上浇油”,宣称美方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已使其丧失制造核武器的能力。然而,卡茨的最新指令,却将中东局势推向了新的深渊。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卡茨个人政治抱负、以色列国内极右翼思潮以及对伊朗核威胁深层焦虑的综合体现。
卡茨的政治生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鹰派”教科书。他长期以来主张对伊朗采取强硬立场,其言论往往与以色列国内日益高涨的极右翼民族主义情绪遥相呼应。这种思潮坚信,只有通过军事打击才能确保以色列的绝对安全,任何形式的妥协都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卡茨曾公开威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重蹈萨达姆(Saddam Hussein)覆辙”,这不仅是赤裸裸的恐吓,更是释放出推翻伊朗政权的强烈信号。这种“斩首”策略,在以色列内部被视为解决伊朗核威胁的“终极方案”,尽管其合法性和潜在后果备受争议。
卡茨与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等极右翼高官,不仅在言语上咄咄逼人,更在实际行动中推动极端政策。他们共同发起在约旦河西岸新建22处犹太定居点的动议,这是30多年来侵吞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面积最大的一次,直接体现了其扩张主义和对“两国方案”的蔑视。即便面对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等五国因煽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极端暴力行为而对其同僚实施制裁的压力,卡茨等极右翼高官仍坚持其强硬立场,甚至得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的“谴责制裁”和“敦促取消”的力挺。这表明,卡茨的决策深受国内极端主义影响,而非单纯的国家安全考量,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旨在巩固其在极右翼阵营中的地位。
然而,这种以“以眼还眼”为核心的鹰派政策,其潜在风险和负面后果是灾难性的。伊朗国家电视台否认发射导弹,且美国副总统万斯已明确表示,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已消除其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卡茨恢复空袭的指令,并非基于迫在眉睫的核威胁,更像是对内部强硬派的政治回应,甚至是对美国“不开绿灯”协助攻击伊朗核设施的一种“赌气”式反弹。以色列或辩称此举旨在威慑伊朗,但事实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为伊朗提供了升级冲突的借口,甚至可能促使其加速核进程以寻求不对称威慑。伊朗革命卫队已声称他们已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做好了万全准备,手里还攥着“新一代”的导弹。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单边军事行动的担忧和批评声浪渐高,德国总理默茨(Olaf Scholz)罕见批评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22国联合发声谴责以色列,欧盟搞审查,英国停谈判,民意汹汹。这些都表明,卡茨的强硬政策正在打破脆弱的地区平衡,引发新一轮报复循环,最终使无辜平民付出代价。
卡茨的强硬宣言,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东地缘政治的危险困境。个人决策、极端思潮与地区焦虑的交织,正将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推向更深的漩涡。当“鹰派之声”再度响起,世界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共同呼吁理性与对话,而非任由战火蔓延,吞噬和平的最后希望。毕竟,历史的教训早已血淋淋地摆在那里:每一次看似“果断”的单边行动,最终都可能演变成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将整个地区拖入无尽的深渊。中东的宿命,难道注定要在战火与仇恨的轮回中挣扎?
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在线配资平台注册,配资平台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